当前位置:武汉送子鸟助孕中心 > 助孕价格 > 正文

引进海外大展11年,他说知名艺术机构不可能砸自己招牌

04-04 423 助孕价格

近些年,西方大师杰作频繁到上海展出,2011年的毕加索中国大展、2014年的印象派大师-莫奈特展、2015年的印象派大师-雷诺阿特展、2016年的蓬皮杜艺术中心现代艺术大师展、2019年的西方绘画500年……以上罗列的展览,背后有一个共同的主办方——天协文化。

天协文化是最早将西方艺术大家特展引进中国大陆的民间机构,也是国内持续举办此类展览的机构之一。其引进的展览,曾经辗转于世博会后的中国馆、民生美术馆、K11美术馆、外滩十八号、上海展览中心、宝龙美术馆等不同场馆。直到2019年年底,天协文化拥有了自己的场地,它与新华发行集团合作,租下了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的1至3层,创立了东一美术馆。

东一美术馆所在的久事国际艺术中心位于中山东一路1号,建筑原名为“亚细亚大楼”,建于1916年。这座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非常适合展出西方经典名作。9月9日和15日,两个新的展览相继在此开幕。

“乌菲齐大师自画像”是东一美术馆与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计划的第一个展览。乌菲齐美术馆的瓦萨里走廊曾以自画像收藏而闻名于世,从十七世纪开始,美第奇家族就有意识地收藏自画像,时至今日,乌菲齐美术馆收藏的自画像已有1800多件。

本次展览中,既有拉斐尔、伦勃朗、维拉斯凯兹等古典大师的自画像,也有夏加尔、莫兰迪等现代画家的自我描摹,还有草间弥生、蔡国强等当代艺术家的自我呈现。这些横跨了数百年的艺术家,或以精心设计的布局展现自己的志得意满,或以苍凉不羁的笔触描绘自身的落寞失意,其中一些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更是揭露了艺术史中的尘封过往。画作旁边,详尽的展签将每一张作品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

“现代艺术100年”展示的是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的藏品,57件展品创作于1865年至1972年间,包括克里姆特、梵高、塞尚、莫奈、杜尚、米罗、波洛克、考尔德等43位艺术家的作品。这场展览的背景是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虽然疫情阻碍了人们往来交际的步伐,但文化交往不会停歇。

在两大展览举办之际,天协文化总经理、东一美术馆执行馆长谢定伟接受了第一财经的专访,谈起持续运作海外引进展览的甘苦、与海外美术馆交往的心得、运营东一美术馆的经验、疫情对于展览的影响,以及,对于上海文化消费市场过去十年变化的观察。

他坦承,而今一场商业展览的票价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并不算便宜,他解释了这背后的原因:因为成本居高不下,收支平衡还是要看运气。同时,对于当下展览良莠不齐的现象,他也给观众透露了分辨一个展览好坏的方法:只需要注意展览的展品来自哪里,那些知名的艺术机构,“不可能砸自己招牌”。

第一财经:从2011年“毕加索中国大展”开始,天协文化做海外展览引进已有十一年,最早的缘起是什么?

谢定伟:引进毕加索展是一个偶然的机会。2010年底的时候,上海世博会刚结束,我遇到一位朋友,偶然谈起巴黎的毕加索博物馆要巡展到台北。毕加索博物馆是法国的国立博物馆,当时它正要进行装修改建,博物馆打算将展品借出做巡展,以此筹集经费。当时博物馆有两套展品,一套在欧美巡展,一套在亚洲巡展,毕加索博物馆馆长希望展览也能到上海。这位朋友就问我:你要不要做这个展览?我说可以。于是我们成立了天协文化公司,开始筹备展览。

实际上,做国外的展览,我第一个想到的是莫奈,亚洲人都比较喜欢印象派,其中最有名的是莫奈。做完毕加索展,我就跟朋友说,希望做莫奈展。朋友介绍了巴黎玛摩丹莫奈博物馆。于是,我飞到法国,拜访玛摩丹莫奈博物馆,协商办莫奈展。西方博物馆出借作品要安排档期,这批作品从2013年11月到次年6月有空,刚好可以办两次展览。我希望是春夏的时候在上海展览,而冬天春节期间正好是台北办展的最好时间,所以莫奈展是11月先在台北举办,3月再到上海。

第一财经:听说2011年的毕加索展未能收回成本,而2014年的莫奈展则有盈余。在你看来,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这对你后来的展览有哪些影响?

谢定伟:其实毕加索大展有20万观众,也不是少数。但问题是成本太高,主要是场地租金太昂贵,也有我们控制成本经验不足的原因。

起先我们想在上海美术馆办展,就是现在的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建筑。但在2011年3月,文化部下达政策,要求全国省市一级的美术馆、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不能再卖票了,我们只能临时再找场馆,当时也没有别的选择,最后去了中国馆,可惜的是中国馆的租金极其昂贵。

别人会问,租金高为什么还做呢?一方面是场地别无选择,另一方面是我们还抱有希望。参考台湾的经验,他们企业办展比我们早了10多年。台北大约有270万人,他们办奥赛博物馆展有70万观众,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到台北展出,参观人次100万。整个台湾大约2300万人,相当于上海的人口。所以当时我们觉得,上海展应该也可以有70万观众。但实际上,当时民众对艺术的接受程度还比较低,最后毕加索展达到20万观众。在今天看来,这个人数还是非常高的,但由于租金和其他成本太高,导致收支不能平衡。

后来2014年的莫奈展有40万观众,收回成本且有盈余,这不见得是说莫奈一定比毕加索更受欢迎,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我们意识到,地点很重要。莫奈展在K11,是淮海路上的黄金地段,周围有很多高档住宅、写字楼、商场,消费群体多。其次是交通方便,地铁站出口就是我们的售票台。还有场地业主K11对展览很支持,他们自己也做美术馆,在冠名赞助、场地租金及物业管理上给予了很大支持。

第一财经:后来有一段时间,中国做了很多海外引进展览,但其中有些作品良莠不齐,有些甚至真假难辨。你怎么看这样的现象?

但是,办艺术展是专业性要求比较高的行业,并且有它的自身规律,并不是有个场地,投一笔资金,就能办好展览。结果有很多展览内容不佳、名不符实,不能达到预期目标。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因为主办者对艺术展览行业缺乏了解和不具备专业知识。

第一财经:之前你在中国馆、民生美术馆、K11、外滩十八号、上海展览中心、宝龙美术馆等各个场地办展。固定的场地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东一美术馆建筑和它的展览空间,有怎样的特点?你会如何安排展览?

谢定伟:我们一直没有固定场地。上海很少有可租赁的专业场地适合办艺术展。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这三大馆是公立的,不能卖票或票价有限制,我们也去不了。

在世博中国馆办毕加索展,为了保证恒温恒湿,我们盖了馆中馆,抬高了成本。后来的莫奈展和其他展,由于临时租场地,展厅改造都使成本增加。

外滩十八号的达利展,国外借展方比较喜欢古典建筑。与蓬皮杜艺术中心合作的展览是在上海展览中心,之前我们已经在此地做了雷诺阿的展览,外方也认可上海展览中心的建筑,但租金也是天价,只能咬咬牙接受了。后来,我们租宝龙美术馆做了西方绘画500年展。我们一直在打游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2019年,我们找到久事国际艺术中心,租下2楼、3楼和1楼的一部分,成立了东一美术馆,这是一个固定的场地。

有固定场地当然是好事,可以降低每次换场地的改造成本。东一美术馆是由历史建筑改造而成的展馆。历史建筑有它的吸引力,但也存在内部结构的限制。这个展馆比较适合做架上绘画展。

第一财经:在与国外重要美术馆打交道的过程中,你觉得他们比较注重的是哪些方面?作为为数不多一直在坚持引进海外高质量展览的民营艺术机构,你觉得天协有怎样的优势与劣势?

谢定伟:第一,他们会看你以前办过什么展览;第二,他们会看你在什么地方办展,场地是否符合要求。然后,他们也会看你有没有契约精神,看你的办展经验和口碑。

他们一般都愿意跟我们合作,因为我们做了这么多年,有丰富的办展经验。另外,国外艺术机构一般不了解中国的情况,他们会根据使领馆的推荐与我们合作。

第一财经:近年,上海的一些美术馆与海外美术馆有重要合作,比如西岸美术馆与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合作,浦东美术馆与泰特美术馆的合作。本次东一美术馆与乌菲齐美术馆五年十展项目,具体是怎样的合作?具体的展览是如何选定的?

谢定伟:我们东一美术馆与乌菲齐美术馆的合作,恰逢2022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意大利大使馆和总领事馆积极推动了我们的合作。去年11月在上海召开新闻发布会时就已经定好了3个展览。本来第一个是波提切利展,计划今年4月开展,因为疫情延期到明年了。所以第一个展览变成了大师自画像展。

展览都是由乌菲齐美术馆策展。对于主题的选择,我们可以提出建议,如果可行,乌菲齐就会着手策展,把框架主干结构搭建起来,然后给我们一个作品清单。我们可以建议更换作品,他们也会衡量。比如这次自画像展览,除了拉斐尔自画像,我们也要求提香、鲁本斯、伦勃朗等等,乌菲齐特别推荐了蔡国强的作品,因为这是我们中国的艺术家。

至于现代艺术100年展,内容比较丰富。外方同意克里姆特的作品可以来,我们当然求之不得。另外,凡·高和莫奈也可以来。我们本来希望还有莫兰迪,但是莫兰迪的作品他们借出去了。

第一财经:疫情对于展览的引进、准备和举办有怎样的影响?

谢定伟:由于这几年疫情,海外博物馆的观众人数减少,所以他们有意愿借展品出来做巡展,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个机会。

但疫情是把双刃剑,虽然海外愿意借展,但由于今年上海疫情防控,4月的波提切利展被迫延期到明年3月。如果有疫情,美术展馆随时可能会关门。9月份两个展览终于开幕,但预售票和参观人数都受到了很大影响。

第一财经:10年前,一张门票100元是很贵的。现在一两百元的门票好像挺多的。在你观察,这几年,上海的艺术展览消费市场和规模有怎样的变化?

谢定伟:2011年毕加索展的时候,票价是工作日80元,周末120元。当时有人说,你的票价太高了,公立美术馆都是卖20、30元的。但我们是民营机构,没有花纳税人的钱,为了收支平衡,票价只能比公立美术馆高。80元定价是参考了电影票价,当时一场电影也是80元,如果他能看一场电影,也能看一场这样的展览。当然,按中国的平均收入水平,卖100元或200元的票,占收入比例还是挺高的。但是我们没有办法,成本太高,展览行业能收支平衡就谢天谢地了。

与10年前相比,现在看展的人应该是多了。可是展览也多了,观众被分流了。所以一个展览不一定再像我们2014年莫奈展那样有40万观众,我们去年的莫奈展是26万观众。

在上海做一个展览,基础成本越来越高,票价也越来越高。观众要对艺术感兴趣,又要花得起这个钱,这部分人并不是太多。我认为这次疫情对我们的影响,一个是展览能不能正常开,一个是受经济影响,消费欲望、买票的欲望,也降低了。

第一财经:在盈利模式上,这几年是否形成了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做法?在政策方面,现在是否有一些扶持?

谢定伟:盈利模式上,主要就是门票、衍生产品、企业赞助这三部分。但是在上海办展览,成本太高,所以票价居高不下,于是一定要与著名博物馆合作,展出名家名作,做高质量展览,才能对得起观众。

这些年来,我们在观众当中积累了一定的口碑,他们知道天协(东一美术馆)做的展览是有质量保证的。无论从内容、展陈、语音导览还是衍生品,我们在国内都是比较好的,观众也比较认可。

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和提倡发展文化产业,我觉得在政策导向和支持力度上,是有许多变化的,但是对民营文化企业办展览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大,收支平衡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运气。

“乌菲齐大师自画像”展览将在东一美术馆由2022年9月9日展出至2023年1月8日,“现代艺术100年: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珍藏”于2022年9月15日开展,同样展出至2023年1月8日。


参考资料